5月初,美国众议院的一场投票将加州推上了风口浪尖——以两党联合支持的方式,众议院通过了阻止加州实施“2035年燃油车禁令”的决议。这场围绕新能源车政策的博弈,不仅折射出美国两党在环保议题上的分歧,更展现了全球对清洁能源未来发展的关注。
“黄金州”与“零排放先锋”
2020年,加州州长加文·纽森签署行政命令,要求到2035年全面停售新燃油车,并推动中重型卡车在2045年实现零排放。作为美国环保政策的“风向标”,加州拥有《清洁空气法》授予的豁免权,可自行制定严于联邦的排放标准。这一计划被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里程碑,旨在通过加速车辆电动化转型,减少占全州碳排放量40%的交通污染。
然而,这一愿景在5月1日遭遇重击。众议院以246票赞成通过决议,撤销环保署(EPA)对加州的豁免权,阻止该州实施2035年禁售新燃油车的计划。35名民主党议员加入共和党阵营支持该政策。与此同时,另两项决议也获通过,限制加州提高零排放卡车销售比例和氮氧化物排放标准。
共和党主导的多数票反映了他们对加州计划的担忧与质疑。汽车创新联盟(代表通用、丰田等车企)曾警告:如果按照加州的要求,车企可能被迫大幅削减总销量以提高电动汽车销售占比,这将导致就业岗位流失和制造业的冲击。少数民主党也意识到:在部分州充电基础设施不足、重型车辆技术难以支撑目标实现的现实面前,这一计划需要重新审视与调整。
当美国加州因“2035年燃油车禁令”陷入联邦与州权的激烈博弈时,中国深圳正悄然铺开一张货运零排放的绿色蓝图。两地虽相隔太平洋,却在全球碳中和浪潮中形成微妙呼应——一个在争议中探索环保边界,一个在试点中重塑产业生态。两国零排放实践,既是技术路径的分野,也是政策智慧的碰撞。
政策:能源转型与场景试点
加州试图以行政命令“一刀切”终结燃油车时代,却因触及消费者选择权与联邦权力边界遭遇反弹;深圳则选择以货运走廊为切口,通过“基础设施先行+场景化试点”逐步推进。前者凸显政策魄力,后者更注重可操作性:深圳围绕港口运输、跨境物流等典型场景,规划“四纵两横”零排放走廊,预测到2035年实现2.6万辆纯电动重卡覆盖,既避免全面禁令的冲击,又以点带面激活市场。
挑战:政治阻力 vs 基建瓶颈
加州的困境源于联邦与州的权力拉锯,以及传统能源利益集团的游说;深圳的难题则聚焦于“最后一公里”的落地——重卡充电站数量不足、电网扩容成本高昂、中小物流企业短期投入压力大。
有趣的是,两地都将“补能设施”视为关键:加州若禁令实施需配套全州充电网络,而深圳已明确“充换电站5公里覆盖原则”,并探索车企、物流园区与充电运营商的共建模式。这揭示了一个共识:没有便利的基础设施,再激进的环保目标也只是空中楼阁。
路径启示:强制转型 vs 利益协同
加州的争议暴露出“环保单边主义”的风险——当政策忽视经济现实与群体利益时,极易引发反弹。深圳方案则更强调多方共赢:通过购置补贴降低企业成本,以优先通行权提升电动重卡运营效率,甚至允许自建充电站对外开放盈利。这种“政策激励+市场驱动”的组合,或许能为全球提供新思路:清洁能源转型不应是零和博弈,而需创造环境、经济与社会价值的共生点。
殊途同归的绿色未来
无论是加州的激烈博弈,还是深圳的静默深耕,本质上都在回答同一个问题:人类如何以最小社会成本抵达零排放彼岸?答案或许藏于东西方智慧的融合——既需加州的雄心划定方向,也需深圳的务实铺就道路。当洛杉矶的雾霾与深圳湾的碧海共同成为历史注脚时,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对话,终将汇入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潮涌之中。
深圳市道路货运零排放走廊建设启动大会将于5月28日在深圳大梅沙京基洲际度假酒店举办,旨在加速绿色物流发展,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零碳货运体系建设。大会将举行首批“零碳车队”授牌仪式,汇聚政府、企业和学术界代表,深入探讨新能源重卡技术、跨境运输场景应用及政策支持方案,并现场展示多款新能源车辆与充换电设备。
我们诚邀物流供应链企业、新能源车企、跨境运输服务商及绿色金融伙伴莅临,共同开启零排放货运新篇章!
欢迎各位报名参会。
扫描上方二维码
报名参与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