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方案》)。其中提到:
2035年
高水平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综合交通发展水平进入全球先进行列。
“12312”出行交通圈
-1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主要城市
-2小时通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
-3小时通达国内及东南亚主要城市
-12小时通达全球主要城市
“123”快货物流圈
-1天送达国内城市
-2天送达周边国家主要城市
-3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
“10-30-60”快速交通服务目标
-10分钟接入高快速路网
-30分钟可达高铁枢纽
-60分钟可达机场枢纽
本世纪中叶:
实现国际国内通道网络全面覆盖,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综合立体交通网质量效率与安全绿色发展水平全球领先,交通领域新技术广泛应用,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可持续交通发展典范,为深圳建成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当好先锋。
《规划方案》对于深圳未来整体交通规划非常详尽,提到了关注度跑高的惠州平潭机场、高速磁悬浮等未来布局等,热点内容如下:
● 加快107国道市政化改造、 广深高速深圳段改扩建项目建设,大力度推进深江铁路、穗莞深城际南延、深大城际等铁路项目建设,谋划深南中城际。
● 落实深惠两地对接,支持惠州平潭机场打造千万级区域性枢纽机场,与深圳宝安机场形成协同发展格局,发挥深圳第二机场作用。
● 加速推进第三跑道及配套设施建设,形成包括T1航站楼、T2航站楼、T3航站楼、卫星厅的航站区布局,统筹航站区功能定位与业务规模,补齐国际保障能力短板。
● 加快广深第二高铁规划建设,推进深河高铁、深南高铁前期研究。打造东部沿海、京九、京港澳、成渝、西部沿 海、深圳至香港等六大铁路走廊。
● 超前谋划时速600至1000公里级高速磁悬浮网络在深圳地区的合理布局,合理评估高速磁悬浮系统对城市对外通道格局的根本性影响,预留预控京港澳、沪(深)广高速磁悬浮线站位资源。
● 支撑深汕特别合作区建设开发,布局厦深铁路、深汕高铁、深汕城际复合通道体系和深汕、鮜门、 深汕中心“一主两辅”枢纽体系。
● 加快广深中轴城际、 深莞增城际建设;推进深珠城际、深南中城际规划研究;加快深惠城际、 深大城际建设,远景研究深汕城际,;加快中南虎-塘龙城际线规划建设。
● 加快港深西部铁路(洪水桥至前海)前期工作;推动北环线支线引入皇岗口岸规划建设。
● 推动陆路口岸规划建设,加快皇岗口岸、沙头角口岸重建; 推进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升级改造;加快福田口岸公共交通枢纽工程建设;推动港深西部铁路、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专用 口岸规划。
● 开展深汕城际、小漠港疏港铁路规划研究。
原文如下:
《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政策解读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和《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助力交通强国、交通强省建设,结合我市实际编制《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方案(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方案》)。现就《规划方案》解读如下:
一、编制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打造“6轴、7廊、8通道”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综合交通枢纽集群、枢纽城市及枢纽港站“三位一体”的国家综合交通枢纽系统。其中,规划提出深圳要加快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构建“三横六纵两联”的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和“2+3+8+8”多层级枢纽城市体系。其中,规划提出深圳作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需提升综合交通功能和能级,牵引带动全省枢纽城市梯次发展,携手港、澳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粤港澳大湾区客运枢纽集群,携手香港共建世界级国际货运枢纽城市。
《规划方案》一是衔接落实国家、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提出的交通网骨架、枢纽体系的功能布局,以及行业中长期发展任务;二是结合深圳实际,谋划对外交通和内外衔接交通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为我市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和建设计划、制订行业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对象为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快递、管道等交通基础设施,规划范围为深圳市域(对深汕特别合作区提出指引),规划期为2024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二、《规划方案》主要内容
《规划方案》包括前言和八个章节。
第一部分(第1—2章)为规划基础和总体要求。主要总结至2023年末深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现状,研判未来的形势要求,提出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指标体系及发展策略。
《规划方案》提出到2035年,我市高水平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综合立体交通网,全面建成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全面形成“12312”出行交通圈和“123”快货物流圈,实现“10-30-60”的快速交通服务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世界领先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和可持续交通发展典范。
《规划方案》遵循传承和创新结合、规模和质量并重两大原则,承接国家及广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指标的总体框架,分为规模布局和发展质量两大类共36项指标。其中,规模布局指标分为港口、航空、铁路、公路、物流五个部分,重点推动交通设施扬优势、补短板;发展质量指标分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五个部分,重点推动深圳市综合立体交通网由追求速度规模向更加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第二部分(第3—6章)为主要任务。遵循网络优化强功能、跨界融合增动能、高质量发展提效能的发展思路,以枢纽升级、湾区一体、多元融合、质量引领为主攻方向,围绕“强化综合立体的对外交通网络、完善多层畅达的区域交通网络、推进综合交通统筹融合发展、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4个方面,梳理了18项具体任务。
一是从对外交通维度出发,以推进我市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到世界一流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的转变为目标,提出建设世界一流港口和航运枢纽、打造全球领先的国际航空枢纽、拓展高效复合的对外陆路通道、建设海陆互济的油气管道网络等任务,建成畅联全球、海陆空一体的国际运输通道,形成融入国家交通主骨架的“5轴9向”对外运输通道。
二是从区域交通维度出发,在城市内外各种运输方式进入连网贯通的关键时期,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由相对独立发展向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空间集约化、功能协同化、服务一体化发展。提出建设融合高效的城际铁路网、完善功能协调的高快速路网、构建立体协同的深港交通网、建设公铁复合的深汕交通网等任务,不断完善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快速交通网,形成“湾区1小时、内湾半小时”交通圈。
三是从统筹融合维度出发,以创新空间集约、产业协同的融合发展模式为目标,提出推进走廊枢纽一体化融合、促进交通与物流融合发展、加快低空经济中心建设、推进智能网联汽车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与交通融合发展等任务,探索综合交通空间复合共享利用新模式,打造交通与物流深度融合发展新样板,推动交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
四是从高质量发展维度出发,以创建安全绿色、智慧共享的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提出构建更可持续的绿色交通系统、构建全员友好的交通服务体系、加强全天候全周期安全保障、构建数字化智慧化设施体系等任务,创建安全绿色可持续交通发展样板,打造综合交通智慧化发展标杆和公平包容交通发展典范。
第三部分(第7—8章)为环境影响评价和保障措施。环境影响评价部分包括规划实施环境影响分析、规划实施环境影响评价、预防和缓解影响的措施与建议三方面内容。保障措施提出加强党的领导、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加强组织协调、建立数据共享机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等六个方面举措。
三、《规划方案》主要特点
一是系统谋划、稳步推进。适度超前做好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布局,严控建设实施过度超前。把握“综合”“立体”两个关键,坚持以存量优化为主线,重点推动综合交通网络布局物理形态互联互通和功能效果统筹融合,推动实现“各种方式综合化、空间布局立体化、运输服务一体化”。
二是协同联动、统筹融合。更加注重交通新业态统筹融合发展,加快完善与无人驾驶航空、智能网联汽车、共享出行、综合能源补给等新业态相适应的新型基础设施网络、运行标准与规则、多方协同管理机制,推动新经济蓬勃发展。
三是人民至上、质量引领。充分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突出创新核心地位,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提出推进综合交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升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